智能家居的概念起源很早,但一直沒有具體的建筑案例。直到1984年,聯合技術1全球建筑系統(UnitedTechnologies1GiesBuildingSystem)將建筑設備的信息化和集成概念應用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城市廣場建筑(CityPlaceBuilding),才出現了第一座“智能建筑”,拉開了世界競相建造智能家居的序幕。
經過多年的需求積累,智能家居通常被定義為利用計算機、網絡和綜合布線技術,通過家庭信息管理平臺,將與家庭生活相關的各種子系統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系統。具體地說,首先,在家中建立通信網絡,為家庭信息提供必要的通道。在家庭網絡操作系統的控制下,家庭網絡上的所有家用電器和設備都可以通過相應的硬件和執行器進行控制和監控。其次,它們都是通過一定的網絡平臺與外界形成一個溝通的渠道,從而與家庭以外的世界進行信息溝通,滿足遠程控制、監控和信息交流的需要。最終滿足人們對安全、舒適、方便、環保的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家庭人口結構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以及人類對家居環境安全性、舒適性和高效性要求的提高,對智能家居的需求大大增加。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家庭要求智能家居產品不僅要滿足一些基本需求,還要在功能擴展、延伸甚至服務方面做到簡單、方便、安全。
從上面的拓撲結構圖可以看出,“智能家居應用系統”主要分為智能照明、電機控制、紅外控制、安全監控、環境監控、視頻監控、報警系統和遠程訪問八個模塊。
智能照明:主要包括繼電器控制器、調光控制器和各種照明燈具。CPM主機通過繼電器控制器控制燈具的啟停,通過智能調光控制器調節燈具的亮度。
電機控制:主要包括電機控制器和電動窗簾、電動門、遮陽篷等電機設備。CPM主機通過電機控制器控制電動窗簾、電動門、遮陽篷等電機設備的啟停開關。
紅外控制:主要包括紅外控制器和紅外遙控器可以控制的家電,如空調、電視、背景音樂等。CPM主機通過紅外控制器控制這類紅外控制家電的開關和模式轉換。
環境監測:主要包括溫濕度傳感器、風速傳感器、雨雪傳感器、光照傳感器、空氣質量傳感器、輻射傳感器等傳感設備。這些傳感設備直接將各種環境信息上傳到CPM主機,CPM主機控制其他設備一起動作。
安全監控:主要包括門禁控制器、煙霧傳感器、氣體泄漏探測器、紅外探測器、人體探測器等安全傳感設備。這些傳感裝置向CPM主機上傳各種報警信息,CPM主機通過報警模塊執行報警輸出。
視頻監控:主要包括DVR和攝像頭。敏感區域的視頻監控。
報警系統:主要包括聲光報警、電話報警和短信報警三種報警方式。具體報警由用戶選擇。
遠程訪問:主要為用戶提供遠程登錄功能,遠程登錄可以使用電腦或者IPAD、Iphone等智能終端。數據傳輸方式有有線互聯網公網、無線移動網、WIFI等。
管理職能。
管理功能的操作對象是管理員,管理員用來配置和管理整個系統。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設備配置、權限管理、防區管理、視頻預設、預定任務等。具體說明如下:設備配置設備配置:家用設備的個性化配置。包括應用接口、采集周期、關聯屬性、聯動配置等屬性的配置和修改。
權限管理:不同的角色被賦予不同的功能。
防區管理:不同的角色被賦予不同的裝備操作范圍區域。每個角色只能操作和管理自己防御區內的家用設備。
視頻預設:預設視頻監控的巡邏點。
預定任務:提前設置聯動任務。燈、窗簾、空調等家用電器定時開關,每周7天,每天3次,設定后自動運行;設置報警器解除武裝和解除武裝狀態的定時,上班或睡覺時自動武裝,家里有人時自動解除武裝。
應用功能。
應用功能的操作對象是普通用戶,是普通用戶用來體驗整個系統的功能。應用功能主要包括選房、選設備、場景控制。具體說明如下:
房間選擇。
選房:進入系統后,整個別墅房間的布局會呈現在主界面上。比如:客廳、臥室、餐廳、書房、廚房、衛生間等房間。如果要控制房間中的設備,請單擊輸入。同時還包括:一鍵控制模式,如上班模式、回家模式、睡眠模式、探視模式。
請點擊下面了解完整計劃的更多信息。
本文由網上采集發布,不代表我們立場,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casadellapastafresca.com/a/system/220.html